由南方日报社和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共同撰写的《大湾区视野下的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上百家珠三角创新企业展开深度调研和分析,首次梳理支撑珠三角科创企业发展的四种力量、四个创新特征和五个挑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
“三张网”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新势能
《报告》对比东京湾、纽约湾和旧金山湾三大湾区发现,无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演进,世界三大湾区始终处于中心位置:旧金山湾区从“淘金胜地”转变为“科技硅谷”;纽约湾区成为“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创意文化中心”;东京湾区转型为“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
作为后起之秀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今已经站在了世界级湾区的竞争主舞台。
粤港澳三地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已然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三张网”正在形成新势能:中国轨道交通和中国“世纪工程”支撑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大湾区新环线逐步成形;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共振、结合,新的制度网络正在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名校纷纷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不少企业建立起全球性研发体系,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初步形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第三张网——新创新网。
动能来自这里:企业!人才!协作!公共政策!
机遇和势能,唯有及时转化为发展动能,才能体现其价值。
如何转化?《报告》认为,有这样四个力量支撑大湾区科创企业发展。
其一,企业创新特征更显著。
《报告》数据显示,在受调查企业中,近70%的企业研发人员占全部人员比例超过10%。其中,研发人员占比20%—50%的企业超过38%。近3/4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其中,10%—20%以上的企业达到41.24%。
其二,关键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调查分析显示,在创新资金投入分布方面,“关键人才(团队)引入”占比最高为84.54%。
其三,产学研合作日趋紧密。
《报告》数据显示,广东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集聚广东,建立省部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00多个,为科技创新注入巨大动力。
其四,公共政策的支持日益重要。
《报告》调查分析显示, 60%以上的受访企业获得政府税收减免和获得政府补贴,超过40%的受访企业获得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和获得政府奖金。2018年广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善民生、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共减免税收2297亿元。不少享受减税政策的企业正在逐步递增研发投入。
产业风口敞开,科创先锋汇聚大湾区
《报告》基于“FIT 粤”科创先锋大赛,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近百家珠三角科创企业进行调查。
从地域与行业看,参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约70%。在制造业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达12%。
从产业特征看,参评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26家,占比81.9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10家)、高端装备制造业(256家)、新材料行业(188家)等企业占比明显提高。
从创新投入特征看,数字创意产业的研发人员比重最高,相关服务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最高。
从创新产出特征看,专利发明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较好。产业平均利润率方面,数字创意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表现较好。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也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
其一,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其二,产业协同创新程度不高;
其三,科创要素流动不畅;
其四,世界级科创企业数量不足;
其五,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支撑性不足。
《报告》就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发展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加速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其二,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为依托,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平台。
其三,以高端人才集聚为动力,打造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人力资本池。
其四,构筑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矩阵。
其五,营造最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