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中心 > 对话深圳湾
对话深圳湾 | 胡振宇:前海要扩容 东莞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1-06-15 浏览次数: 45385

文/胡振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

 

筹谋多年的“前海扩容”终于要落地了,自2012年2月深圳前市长许勤提出“前海功能拓展区”以来,其覆盖范围、正式名称、管理模式一直在探讨中。历时九年,方案待出,其他不论,前海自贸区政策全覆盖是肯定的,向北延伸至海洋会展新城片区。如此一来,一河之隔的滨海湾新区怎么办,多年来致力于临深片区发展的东莞怎么办?

 

东莞滨海湾新区其实比深圳前海深港服务业合作区历史更早,2008年即以“长安滨海新城”取代“虎门港长安港区”进入实质运作,其后又经“长安新区”变至“滨海湾新区”,辖区范围也由海陆面积20平方公里的“交椅湾”扩展到83平方公里的“交椅湾+沙角半岛+威远岛”。前海合作区则直接将2010年之前的深圳西部物流中心和南山能源基地定位彻底翻盘,把前海置于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重新定位,赋予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和自由贸易试验的重任。

 

从湾区视角看,这一北一南两大片区的出世顺应了珠三角由“世界工厂”向“世界技术中心”进化的内在需求,启动了珠江口东岸大规模空间改造和政策重构,勾勒出生产型岸线向都市型岸线转变的图景,深圳“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改为“海洋新城”推广名也顺理成章。这一空间再造是该区域从车间型工业化到工厂型工业化再到都市型工业化升级的表象。

 

从现状看,跨行政区生产要素流动已势不可挡,综合营商成本决定着各类经营主体的空间布局,华为终端迁至松湖,VIVO把梅林厂房变成总部……但跨行政区的公共服务还远未跟上。莞深一体化、深莞同城化、东莞临深片区产业规划等研究规划一轮又一轮,“深圳都市圈规划”也将出台,但期待中的突破还在期待。

 

胡振宇:前海要扩容 东莞怎么办?

 

未来十年,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强国迈向高收入国家,中美竞争将进入胶着状态,核心还是人才竞争。“二战后”美国凭借自身优势持续吸引全球人才进行人类知识创造,输出原创成果,这才有了动辄制裁他国的底气。就我而言,人口红利带来的高速增长趋近极限,人才红利造就的创新增长方兴未艾,北上广深城市群处在大国人才竞争、城际人才争夺第一界面,不仅要面对全球低税率、要素自由流动及科研环境竞争,还要面对美国直接的技术打压和科研封锁,如何突破行政壁垒、破解政策瓶颈、克服公服落差成为当务之急。

 

莞深作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地区,理当凭借四十年积累起来的产业集群优势、营商环境优势和国际网络优势率先突破。预期中的人才引力也将有别于美国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政策,要力争归国创业的涓涓细流汇成人才瀑布,不仅要延揽杨振宁式的叶落归根型人才而且要吸引开花结果型人才,不仅要吸引领军人才而且要吸引领军团队,在汇聚全球人才上继续领先全国。

 

胡振宇:前海要扩容 东莞怎么办?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前海扩容至滨海湾。争取国省支持,前海扩容北延至滨海湾新区,管理体制不变,自贸试验区政策全覆盖。争取先行先试制造业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国际诊疗合作、先进医疗技术和药品器械进口注册审批、海外人才(港澳人才)离岸创新创业等自贸试验区政策。

 

二、推动松湖——光明一体化。首先是科研经费一体化,松湖企业可直接申请深圳科研经费,税收分配再议。发挥松湖-光明大科学装置协同效应,以及华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合作平台、合作项目,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三、依托凤岗与深圳一体化基础和深圳10号线东延线贯穿镇域交通优势,探索新型合作机制,加强优质人才的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服务配套。

 

四、协商成立“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机构,细化交通、土地、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配套专项规划,以深圳智能交通平台为基础,打造信息互访、高效运作的深莞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体系。

 

五、构建互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深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服务,实现社保转移凭证互打互认。加快推进深莞医疗保险合作,扩大两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实现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

 

2、深化医疗资源协作。推动两市重点医院建立长期稳定技术协作,在临深片区合作兴办医院或建设分院。推进完善两市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

 

3、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深圳优质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或建设分校,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4、开展城际住房合作。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健全深莞两市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研究人才住房保障配套的具体政策。

 

5、推进跨市政务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两地政务平台对接和数据资源共享,探索制定两市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推动政务数据互通,共享审批部门业务数据。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转载意在分享,侵删。)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讲解《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
2017-08-09
搜狐旅游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中国建设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Copyright @ 深圳湾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9545号深圳网站建设公司:联雅网络